碧桃和徐意蹲在上阳宫的寝殿前磕着瓜子,谈论着主子的八卦,长吁短叹的。
殿内佯装睡熟的温容听在耳里,隔了一阵,才轻咳两声,将碧桃唤进来倒水。
自千秋令落幕已经过去了数日,云晏时也好一阵子没请旨入宫了。
他如今要正式走马上任谏议大夫,需要交接的公务繁杂,各省各部的情况他也需要了解,忙得不可开交。
反倒是顾潮生,隔三岔五便会溜达过来。
他在千秋令上立了功,自然免去了禁足的惩罚。
昨日打着来敦促温容勤政的名号,今日又打着来上阳宫里养伤的借口,反正就是赖在上阳宫不走了。
温容也都由着他,只当是在宫里多个说话的人。
再说到姝玉和姝柔。
姝玉回宫后,因害怕温容随时秋后算账,这些日子倒是老实了不少,整日待在静太妃的宫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还是左丞相提起她如今已然到了出宫立府的年纪,提醒温容作为皇姐,该为她定封号赐府邸,送出宫去。
这事儿温容请示过太后,照她老人家的意思,姝玉先前犯了诸多错处,此时封赏实在说不过去,便将皇姑祖的府邸分给了她,至于封号,待日后定了亲再议。
姝玉为这事儿还闹了几天,但有静太妃盯着,她也只是在宫里摔摔东西,绝了两天食,没折腾出什么水花。
至于姝柔,她比姝玉还要小一岁,但倘若姝玉都放出宫去了,扣留着她也有些不大合适。
温容借千秋令献礼一事,封姝柔为嘉宜公主,金银玉器各十数件,还命人为她在京都城东修造公主府。
在公主府造好前,她便暂且留在宫中。
赐封的诏书在太后那儿盖上玉玺没几天,便有官员上书弹劾工部的袁侍郎,称他贪污腐败,克扣军粮。
一桩桩一件件的罪书与温容出巡时查到的事件一一对应上。
这案子竟没交到大理寺便直接定案了。
最终抄没了袁侍郎的家产,将一家三十六口人尽数流放关外。
顾潮生告诉温容,袁侍郎的许多罪证还是云麾将军提供了。
趁着他们先前出巡,太后收拢的几名武将中,云麾将军也在其列。
那份承载着袁家三十六口性命,还盖上了玉玺的诏书,都没经过温容的手。
想来太后是气急了。
原本太后是打算赐死袁侍郎的,一个背主的叛徒,不配活着。
可左丞相却劝她,如今她刚收拢了官员,便这样严惩,只怕会让官员们心生忌惮。
此外,博尔济吉王子还在京都城内,这样大的案子,还是应当悄无声息地处置了,否则被博尔济吉和哥都牙知晓,定然会察觉到大韶军队有所短缺,若他们此时联合摩椤王想敲诈一笔,那大韶就会很被动。
如此这般,袁侍郎才落了个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下场。
再说回博尔济吉,他与温容的协议自然是保密的。
故而便寻了个新的理由强制留在大韶。
说是见识了大韶各类美人,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既然姝柔公主不愿下嫁,不若便让他在京都多留些日子,再寻觅寻觅太子妃。
他还打着要向大韶学习的名头,偶尔出席大韶的朝会。
令朝臣们不解的是,温容居然答应了。
只和谈一事,博尔济吉迟迟没有再提,左丞相等人在朝堂上数次向温容谏议,要将和谈一事提上议程。
可最终都被温容三言两语打发了。
时间转瞬即逝,秋末,出巡一路查抄的官员也都伏法,新上任的官员则都是由温容亲自提上去的。
那是惠王的属地,犯了这样的大错,他自然不好再多加干涉。
只是温容听闻,他虽批准了从京都调官员赴任,但同时也安插不少副手给他们,美其名曰协理。
温容一听就懂了。
全国傀儡小皇帝的区分帝嘛。
不过,外放的官员,还是比多方势力控制在中央的皇帝要容易做。
他们赴任前,温容特地准许他们可以越层直接向她上报属地情况。
赶在冬季到来前,徐州府衙将一封加急密报,送进了崇微明宫。
这是温容第一次在奏折里看到徐州。
因禾州边境屡遭流寇骚扰,南国竟组织了小规模的军队,打着荡寇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踏入禾州领地。
禾州现在盘踞着不少南国兵马,而紧邻的除州如今也是流寇四起,想来用不了多久,南国就会用同样的理由,将手伸到除州。
第二日,这封密报便被温容猝不及防地抛到了朝堂上。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