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9章 时代的落幕(第三更,求订阅)(2 / 2)

而勃列日涅夫之所以同意他参加葬礼,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想了撇开关系,以此告诉李毅安他和赫鲁晓夫的死没有关系。

对此,李毅安并不怀疑,不是相信勃列日涅夫的人品,而是知道他没有这个胆量。

而且另一方面,赫鲁晓夫确实是在这一年去世的。

此时那个由苏联著名雕塑家恩斯特涅伊兹韦斯内设计黑白相间的岗岩墓碑上还没有建成——那座上半部分是纯白的,下半部分是纯黑的,象征着赫鲁晓夫复杂而矛盾的生涯。

当葬礼进行时,为数不多的人都默默向赫鲁晓夫灵柩告别。走到灵柩前,李毅看着灵柩默默的说道。

“一路走好,我的老朋友。”

然后他将一朵放在灵柩上,又来到赫鲁晓夫的夫人尼娜彼得罗夫娜的面前,她就站在灵柩旁,在看到李毅安的时候,她有些动情的说道

“李,你知道吗在知道你将再次访问莫斯科的时候,尼基塔非常高兴,他说他的朋友要来看他了,他一直很期待着和你再次见面。

在病床上的时候,他也是如此。李,谢谢你来送他。”

说话的时候,她的眼眶通红,手指紧紧攥着一块手帕。

李毅安轻声安慰时,神情中同样带着一种失落,在过去的几年之中,越来越多的老朋友离开了人世。

葬礼继续进行着。

彼得罗夫娜低声啜泣着,向丈夫做最后的告别。

随后,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走上前,站在墓碑前,面对着为数不多的送葬者,缓缓开口:

“我的父亲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犯过错误,但也做过伟大的事。他相信过许多东西,也质疑过许多东西。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谢尔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人,最终落在李毅安身上,仿佛在无声地传递某种讯息。

而李毅安只是对他点了点头,然后,谢尔盖继续说道:

“历史会评判他,但作为他的儿子,我只想说——他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风卷起落叶,掠过墓碑。李毅安静静地站着,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他曾与赫鲁晓夫在长安第一次见面中两个人针锋相对,也曾在他下台后感叹政治的无情。

而现在,这位曾经的对手,朋友,就这样被埋葬在莫斯科的这个晚夏之中,没有盛大的哀荣,即便是在报纸上也仅仅只有一句话。

几年之后在他的墓地上将会多出一个墓碑。一块黑白分明的墓碑,无声地诉说着他一生的功过。

在赫鲁晓夫的葬礼上,一个老妇人也来到墓地,她能来这里恐怕只有克格勃同意才会进来。

老妇人在葬礼上表达了对赫鲁晓夫的感激之情,因为她曾被无辜关押近二十年,是赫鲁晓夫把她放出来,并恢复了名誉。她将把赫鲁晓夫的恩情告诉子孙后代。

在老妇人用极其动情的语气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尽管现场的人不多,但是所有人的神情都变得有些异样。

因为无论如何,赫鲁晓夫确实改变了苏联,他所改变的并不仅仅只是——让苏联人过上好日子,吃上肉,住进赫鲁晓夫楼。

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改变了苏联的政治生态环境,而不是过去那种动辄肉体消灭,每个人朝不保夕人心,人们惶恐不安的生态环境。

数千万人因为赫鲁晓夫走出了古拉格。也正是在他的主持下,苏联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休养生息,才有了后来的全面腾飞以及现在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进攻。

盖棺论定他改变了苏联。

和很多人不一样,他是一个单纯的而且真正有信仰的人。

当葬礼结束,人群散去时,李毅安和谢尔盖握手告别时,轻声对他说道:

“谢尔盖,我曾经给你的父亲一个承诺,如果有一天你需要离开这里的话,我将会帮助你离开这里。

这个承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

“谢谢您,现在我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

尽管谢尔盖没有一口答应下来,但是他的话语里表明的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他将会离开这里,但不是现在。

李毅安点了一下头表示理解。

确实,谢尔盖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比如赫鲁晓夫的墓碑等等。

最后看了一眼赫鲁晓夫的墓地,随后转身离开。

在乘车离开墓地之后,李毅安一言不发的坐在那,玛格丽特也注意到了他的心情似乎有些失落。就握着他的手,说道:

“亲爱的,他是一个好人。”

“是的,他是一个好人。”

李毅安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带着失落。

“而且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在说话的时候李毅安把目光投向的窗外,他看着窗外的莫斯科。

“这是一个充满信仰的国度,但是……却是这里很少有人有信仰。”

随后,他长叹一口气,他知道,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