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费仲计废姜皇后(2 / 2)

“敕曰:皇后位居中宫,德行匹配坤元,尊贵堪比天子。本应日夜兢兢业业,修养自身品德,不辱没姆教,助益内廷。却肆意行大逆之事,豢养武士姜环,在分宫楼行刺。幸而天地有灵,大奸之人随即被抓获,押送到午门审问,刺客招供:‘皇后与父亲姜桓楚合谋不轨,妄图夺取天位。’此举违背伦理,三纲尽失。着奉御官将其押送到西宫,严加审问,从重定罪,不得徇私放纵,罪责自负。特敕。”

姜皇后听完,放声大哭:“冤枉啊冤枉!是哪个奸贼无事生非,给我安上这个不可饶恕的罪名。可怜我在宫闱之中多年,克勤克俭,早起晚睡,怎敢轻易妄为,有辱姆教。如今皇上不查明事情来历,就将我押送到西宫,生死未卜。” 姜后悲痛万分,泪湿衣襟。

奉御官陪着姜后来到西宫,黄贵妃将旨意放在上首,尊崇国法。姜皇后跪地说道:“我姜氏向来秉持忠良,皇天后土可鉴我心。如今不幸遭人陷害,希望贤妃能明察我平日的为人,为我做主,洗清这冤枉。” 黄妃说:“圣旨上说你命令姜环弑君,要把国家献给东伯侯姜桓楚,篡夺成汤的天下。此事干系重大,违背礼仪伦常,破坏夫妻间的大义,断绝元配的恩情。若论实情,当真要夷灭九族。”

皇后说:“贤妃在上,我姜氏是姜桓楚的女儿,父亲镇守东鲁,是二百镇诸侯之首,官居极品,位压三公,身为国戚,我又身为中宫皇后,地位在四大诸侯之上。况且我生下儿子殷郊,已被立为东宫太子。等圣上万岁之后,我儿子将继承大位,我也会成为太后。从未听说父亲当了天子,女儿还能配享太庙的。我虽是女流之辈,也不至于愚昧到这个地步。况且天下诸侯不止我父亲一人,若天下诸侯一同兴兵问罪,这江山如何能长久保住?希望贤妃仔细查明,洗清我的奇冤!我真的没有做此事,恳请贤妃回禀旨意,转达我的心意,这份恩情我没齿难忘!” 话还没说完,圣旨就来催促了。

黄妃乘坐辇车来到寿仙宫候旨。纣王宣黄妃进宫,黄妃朝贺完毕。纣王问:“那个贱人招供了没有?” 黄妃奏道:“奉旨严审,姜后没有半点私心,确实有贞洁贤能的品德。她是陛下的元配,侍奉陛下多年,承蒙陛下恩宠,生下殿下已立为东宫太子。陛下万岁之后,她就是太后,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怎敢起欺君之心,招来这灭族之祸。况且姜桓楚官居东伯侯,身为皇亲,诸侯朝见都称他千岁,是人臣的最高品级。他怎会派人行刺,肯定没有这个道理。姜后在痛苦中伤透了心,冤屈如同被倒扣的盆子,不见天日。就算姜后再愚昧,也不会想着父亲当天子,两个女儿都能当太后,外甥能继承皇位。至于放弃尊贵去追求卑贱,远离上位去靠近下位,愚昧的人都不会这么做,何况姜后正位中宫数年,一向知晓礼教。臣妾希望陛下能查明冤情,洗刷冤枉,不要让元配受冤屈,有失圣德。再请看在太子生母的份上,怜悯并赦免她,臣妾深感荣幸,姜后全家也会感恩不尽!”

纣王听了,暗自思索:“黄妃的话,十分明白。如果真没有此事,那肯定有隐情。” 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只见妲己在一旁微微冷笑。纣王看到妲己微笑,问道:“美人微笑却不说话,这是为何?” 妲己回答:“黄娘娘被姜后迷惑了。向来做事的人,总是把好事归自己,坏事推给别人。况且谋逆不道是重大之事,她怎么会轻易承认?而且姜环是她父亲的人,既然供出有主使,怎么能赖得掉?再说三宫后妃那么多,为何不攀咬别人,单单指认姜后,这其中难道没有说法?恐怕不用重刑,她是不会认的。希望陛下明察!” 纣王说:“美人说得有理!”

黄妃在一旁说道:“苏妲己,你不要这样。皇后是天子的元配,是天下的国母,尊贵无比。就算是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时候,就算皇后有大过错,也没有诛杀正宫的先例。” 妲己说:“法律是为天下人设立的,天子代表上天宣化,也不能自私行事。况且犯法没有私情,无论尊贵、亲近、低贱,犯罪的惩处都是一样的。陛下可传旨,如果姜后不招供,就剜去她一只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害怕剜眼之苦,自然会招认。让文武百官知道,这也是依法行事,没有过分苛求。” 纣王说:“妲己说得对!”

黄妃听说要剜姜后的眼睛,心里十分着急,只好上辇回到西宫。下了辇车,见到姜后,她垂泪顿足地说:“我的皇娘!妲己是你百世的冤家,在君前说了妒忌的话。如果你不认,就要剜去你一只眼睛,你就依我认了吧!历代君王都没有加害正宫的道理,大不了把你贬到不游宫罢了!” 姜后哭着说:“贤妃的话是为我好,但我生平深知礼教,怎肯承认这大逆之事,让父母蒙羞,得罪宗庙社稷?况且妻子刺杀丈夫,有伤风化,败坏纲常。这会让我父亲成为不忠不孝的奸臣,我成为辱门败户的贱辈,恶名流传千年,让后人唾弃。还会导致太子不能安稳居于储位,关系重大,我怎能草率冒认。别说剜我一只眼睛,就算把我投入鼎镬,千刀万剐,这也是我生前作孽今生的报应,我绝不能违背大义。古人说:‘粉身碎骨俱不惧,只留清白在人间。’” 话还没说完,圣旨就到了:“如果姜后不认,就剜去她一只眼睛。” 黄妃说:“快认了吧!” 姜后大哭:“就算死,我也不会冒认!” 奉御官百般逼迫,不容她拖延,将姜皇后的一只眼睛剜去,鲜血染红了衣襟,姜后昏死在地。黄妃急忙叫宫人搀扶救治,但姜后一时难以苏醒。真是可怜,有诗为证:

“剜目飞灾祸不禁,只因规谏语相侵;早知国破终无救,空向西宫血染襟。”

黄贵妃看着姜后遭受如此残酷的刑罚,眼泪止不住地流。奉御官把剜下来的、还滴着血的一只眼睛,盛放在盘子里,和黄贵妃一起登上辇车,回去向纣王复命。黄贵妃下了辇车,走进宫去,纣王急忙问道:“那个贱人招供了吗?” 黄贵妃上奏说:“姜后根本没有做那事。严加审问也没有结果,她遭受了剜眼的冤屈之刑,怎么肯丧失大节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呢?按照旨意,已经把她的一只眼睛取来了。” 说着,黄贵妃将姜后的那只血淋淋的眼睛,双手捧到纣王面前。

纣王看着姜后的眼睛,心中一阵不忍。毕竟两人夫妻恩爱多年,他此时后悔不已,低下头沉默不语,心里满是伤感。过了一会儿,他转过头责怪妲己说:“就因为轻信了你一句话,把皇后的一只眼睛剜了,可她又没有招供,这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呢?这事都是你做事轻率、胡乱出主意导致的。要是百官不服,这可怎么办才好?” 妲己说:“姜后不招供,百官肯定会有议论,这事怎么能轻易了结呢?况且东伯侯镇守一方,肯定也会为女儿洗清冤屈。这事必须得让姜后招供,才能堵住百官和百姓的嘴。” 纣王听了,沉吟起来,心里十分纠结,就像公羊的角被卡在篱笆里,进退两难。过了好一会儿,他问妲己:“事到如今,用什么办法处理才妥当呢?”

妲己说:“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要么彻底解决,要么前功尽弃。让姜后招供,就能相安无事;不招供的话,各种议论就会纷纷扬扬,永无宁日。现在的办法,只有用严刑拷打,不怕她不承认。陛下现在传旨,让黄贵妃准备一只铜斗,在里面放上炭火,把它烧红。如果姜后还是不招,就用烧红的铜斗去烙她的双手。十指连心,那种疼痛难以忍受,到时候她肯定会承认。” 纣王说:“按照黄妃所说,姜后根本没有做这事。现在又要用这么残酷的刑罚去屈打成招,恐怕百官会有非议。剜眼已经错了,怎么能再错呢?” 妲己说:“陛下您想错了!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骑虎难下。宁可冤枉姜后,陛下也不能得罪天下诸侯和满朝文武啊。” 纣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传旨:“如果姜后再不招供,就用烧红的铜斗烙她的双手,不许徇私隐瞒。”

黄妃听了这话,吓得魂飞魄散。她登上辇车回宫,去看望姜后。只见姜后凄惨地倒在地上,衣襟被鲜血染红,那场景惨不忍睹。黄贵妃放声大哭:“我那贤德的娘娘啊!你前世到底做了什么坏事,得罪了天地,才遭受这样的横祸和酷刑?” 她扶起姜后,安慰道:“贤后娘娘,你就认了吧!昏君糊涂心狠,听信那贱人的话,一心要置你于死地。你要是再不招供,他们就要用烧红的铜斗烙你的双手。这么残酷的刑罚,我怎么忍心看到啊?” 姜后满脸血泪,大哭着说:“我生前罪孽深重,死又有什么可推辞的呢?只是希望你能为我作证,这样我就算死也能闭眼了。” 话还没说完,只见奉御官把铜斗烧得通红,传旨道:“如果姜后再不招供,就烙她的双手。”

姜后心如铁石,意志坚定,怎么肯承认这诬陷的冤屈呢?奉御官不由分说,把烧红的铜斗按在姜后的双手上。只听 “滋滋” 作响,姜后的筋被烙断,皮肤烧焦,骨头枯烂,散发出阵阵恶臭。十指连心,姜后疼得昏死在地。后人看到这段,无不感慨万分,有诗叹道:

“铜斗稍红烈焰生,宫人此际下无情;可怜一片忠贞意,化作江流日夜鸣。”

黄贵妃看到这般惨状,不禁兔死狐悲,心如刀绞,像油煎一样难受。她痛哭了一场,然后登上辇车回宫,进宫后向纣王禀报。黄贵妃含着泪上奏说:“用了这么残酷的刑罚,多次严厉审问,姜后还是没有承认行刺之事。只怕是奸臣在朝廷内外勾结,陷害中宫。要是事情有变故,那后果不堪设想。” 纣王听了,大吃一惊,说:“这事都是美人让朕传旨审问的,现在弄成这样,这可如何是好?” 妲己跪下奏道:“陛下不必担忧,刺客姜环还在。陛下传旨,让威武大将军晁田、晁雷把姜环押到西宫,让他们二人当面对质,难道姜后还能推脱吗?这次她肯定会招供。” 纣王说:“这个办法很好。” 于是传旨:“押刺客去西宫对审。” 黄贵妃回宫,暂且不表。却说晁田、晁雷押着刺客姜环前往西宫对证。不知道他们此去,命运将会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