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回 苏秦合从相六国 张仪被激往秦邦(2 / 2)

这块玉璧是无价之宝,因为昭阳灭掉越国、打败魏国,功劳最大,所以楚王把这贵重的宝物赐给了他。昭阳随身携带,片刻不离。一天,昭阳在赤山出游,四方宾客跟随的有上百人。赤山下有个深潭,相传姜太公曾在此钓鱼。潭边建有高楼,众人在楼上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宾客们仰慕 “和氏之璧” 的精美,向昭阳请求,希望能借来观赏。昭阳命令守藏小吏从车箱中取出宝盒,亲自打开锁,解开三重锦袱,玉璧光芒闪烁,照得人脸都亮堂堂的。宾客们依次传看,无不赞不绝口。

正在赏玩之际,左右有人说:“潭中有大鱼跃起。” 昭阳起身靠着栏杆观看,众宾客也一起出去观看。那条大鱼又跃起来,足有一丈多长,一群鱼跟着它跳跃。不一会儿,东北方向乌云密布,大雨即将来临,昭阳吩咐:“收拾东西,准备返程。” 守藏小吏想要收起 “和氏之璧” 放回宝盒,却发现已经不知道传到谁的手里,竟然不见了。众人慌乱了一阵,昭阳回到府中,让门下客挨个查问盗璧之人。门下客说:“张仪穷困潦倒,向来品行不佳。要盗璧,恐怕就是他。” 昭阳心里也怀疑是张仪,派人抓住张仪严刑拷打,逼他承认。张仪实际上并没有偷盗,怎么肯屈服。被拷打了几百下,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昭阳见张仪快死了,只好把他释放。旁边有可怜张仪的人,扶着他回家。

张仪的妻子见他如此狼狈,流着泪说:“你今天遭受这样的侮辱,都是因为读书游说造成的。要是安安稳稳地务农,怎么会有这样的灾祸呢?” 张仪张开嘴让妻子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笑着说:“还在。” 张仪说:“舌头在,就是本钱,不愁最终会穷困下去。” 于是,张仪调养了一段时间,身体稍微好转,便又回到了魏国。

贾舍人抵达魏国的时候,张仪已经回到魏国半年了。张仪听闻苏秦在赵国游说颇为得意,正打算前去拜访。一天,他偶然出门,恰好碰到贾舍人在门外停车。两人相互交谈,贾舍人说自己从赵国而来。张仪便问:“苏秦做了赵国相国,这消息是真的吗?” 贾舍人反问道:“先生是什么人,难道与我家相国相识?为何问起这事?” 张仪便告知他自己与苏秦是同学兄弟。贾舍人说:“既然如此,您为何不去拜访呢?相国必定会举荐您。我在魏国的生意已经做完,正准备回赵国。要是您不嫌弃我身份低微,我愿意与先生一同乘车前往。” 张仪欣然答应。

很快他们到了赵国郊外,贾舍人说:“我家在郊外,有些事情要处理,只能暂时与您分别。城内各门都有旅店,可供远方来客住宿。过几日我再来拜访您。” 张仪辞别贾舍人下了车,进城找地方安顿下来。第二天,张仪准备好名帖去求见苏秦。苏秦提前告诫门下之人,不许为张仪通报。张仪等了五天,才得以递上名帖。苏秦借口事务繁忙,改日再会。张仪又等了几日,始终未能见到苏秦,心中恼怒,打算离开。旅店的店主却留住他说:“您已经向相府递了名帖,还没得到回复,万一相国来召唤,您怎么应对?就算等上一年半载,我也不敢放您走啊。”

张仪心中烦闷,打听贾舍人在哪里,却没有人知道。又过了几天,张仪再次写了名帖前往相府辞行。苏秦传话说:“明天相见。” 张仪向店主借了合身的衣服和鞋子。第二天一大早,就去相府等候。苏秦预先安排好了威严的场面,关闭了中门,让张仪从侧门进入。张仪正要登台阶,左右的人拦住他说:“相国公务还没办完,客人请稍等。” 张仪只好站在廊下,看着堂前前来拜见苏秦的官员众多。接着,又有许多人前来禀报事务。过了很久,太阳都快偏西了,才听到堂上喊道:“客人在哪里?” 左右回答:“相国召见客人。” 张仪整理好衣服登上台阶,满心指望苏秦会起身相迎,谁知苏秦稳稳地坐在那里动都没动。

张仪强忍着怒气上前作揖,苏秦这才站起来,微微举手回礼,说道:“余子,别来无恙啊?” 张仪怒火中烧,根本不搭理他。这时,左右禀报可以进午餐了。苏秦又说:“公事繁杂,让余子久等了,想必饿了,先简单吃点,饭后再谈。” 他吩咐左右在堂下摆好座位。苏秦自己在堂上用餐,桌上摆满了珍馐佳肴。而张仪面前只有一肉一菜,都是些粗茶淡饭。张仪本不想吃,无奈腹中饥饿难耐,况且还欠着店主不少饭钱,原本指望今天见到苏秦,即便不被举荐任用,也能得到些钱财资助,没想到竟是这般光景。正所谓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张仪出于无奈,只好含羞拿起筷子。他远远望见苏秦杯盘狼藉,还把吃剩的菜肴赏赐给左右,那些食物比自己吃的丰盛许多。张仪心中既羞愧又恼怒。

吃完饭,苏秦又传话说:“请客人上堂。” 张仪抬眼望去,苏秦依旧高高地坐在那里没有起身。张仪再也忍不了这口气,走上前几步,大骂道:“季子,我以为你不忘旧情,才大老远来投奔你,你为何如此羞辱我!咱们同学的情分在哪里?” 苏秦缓缓说道:“以你的才能,我原以为你会比我先得到机遇,没想到竟穷困到这般地步。我难道不能向赵王举荐你,让你富贵吗?只是担心你意志消沉、才能减退,无所作为,反而连累举荐你的人。” 张仪说:“大丈夫自有本事获取富贵,何须靠你举荐?” 苏秦说:“你既然能自己获取富贵,又何必来见我?念在同学情分上,送你一锭黄金,你好自为之吧!” 说罢,他命左右把黄金递给张仪。张仪一时气愤,把黄金扔在地上,愤愤地离开了。苏秦也没有挽留他。

张仪回到旅店,却发现自己的铺盖都被搬到了外面。他询问原因,店主说:“今日您去见相国,想必会得到款待,所以就把东西移出来了。” 张仪摇头,嘴里直说:“可恨,可恨!” 一边脱下衣服和鞋子,还给店主。店主说:“难道您和相国不是同学,是您胡乱攀附吗?” 张仪拉住店主,把往日与苏秦的交情,以及今日苏秦对待自己的情形,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店主说:“相国虽然傲慢,但位高权重,这也是常理。他送您一锭黄金,也是一番好意。您收下这金子,既可以付饭钱,剩下的还能当作回家的路费,何必推辞呢?” 张仪说:“我一时赌气,把金子扔了,如今身无分文,这可如何是好?”

正说着,只见之前那个贾舍人走进店门,与张仪见面后说道:“这几天没能好好陪您,实在抱歉!不知先生见到苏相国了吗?” 张仪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他一巴掌拍在店桌上,骂道:“那个无情无义的家伙!别再提他了!” 贾舍人说:“先生说话太重了,为何如此生气?” 店主便把张仪与苏秦见面的事情,代他叙述了一遍,还说:“如今先生欠着店钱还不上,又没钱回家,真是愁闷啊!” 贾舍人说:“当初是我劝说先生来的,如今没得到好结果,是我连累了先生。我愿意替先生偿还欠账,备好车马,送先生回魏国。先生觉得怎么样?” 张仪说:“我也没脸回魏国了。我想去秦国游历一番,只可惜没有盘缠。” 贾舍人说:“先生想去秦国,难道秦国还有您的同学兄弟吗?” 张仪说:“不是。当今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秦国的实力足以困住赵国。我去秦国,若能得到重用,就可以报苏秦的仇!” 贾舍人说:“先生若去其他国家,我不敢相陪。若想去秦国,我正好要去那里探亲,我们依旧同车而行,彼此有个伴,岂不是美事一桩?” 张仪大喜,说道:“世间竟有如此高义之人,足以让苏秦羞愧而死!” 于是,张仪与贾舍人为结为八拜之交。

贾舍人替张仪结清了店钱,看到有车马在门外,两人便一同乘车,朝着西方秦国的方向前行。一路上,贾舍人为张仪制作新衣,购置仆从,凡是张仪需要的,他都不惜钱财。等到了秦国,贾舍人又拿出大量金帛,贿赂秦惠文王身边的人,为张仪宣扬声誉。

此时,秦惠文王正后悔没有任用苏秦,听到身边人的举荐,立刻召见张仪,拜他为客卿,与他商议对付诸侯的事情。贾舍人于是向张仪告辞。张仪流着泪说:“当初我困窘到了极点,全靠您的帮助,才能在秦国得到重用。我正要报答您的恩德,您为何这么快就要离开呢?” 贾舍人笑着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相国。” 张仪惊讶地愣了很久,问道:“您资助我钱财,怎么说是苏相国呢?” 贾舍人说:“相国刚刚倡导‘合纵’之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此事,认为能够掌握秦国权柄的,非您莫属。所以先派我假扮商人,把您招到赵国,又怕您满足于小成就,故意怠慢您,激怒您。您果然萌生了去秦国的想法。相国于是拿出大量钱财交给我,吩咐我任凭您使用,一定要让您掌握秦国权柄才行。如今您已在秦国被任用,我该回去向相国复命了。” 张仪感叹道:“唉!我一直在季子的计谋之中,自己却浑然不觉,我远远比不上季子啊。麻烦您替我多谢季子,只要季子在世,我绝不说‘伐赵’二字,以此报答季子成全我的恩德。”

贾舍人回去向苏秦汇报,苏秦便向赵肃侯上奏说:“秦国的军队果然不会来了。” 于是,苏秦告辞前往韩国,见到韩宣惠公后说:“韩国土地纵横九百多里,有几十万带甲之士。而且,天下的强弓劲弩都出自韩国。如今大王侍奉秦国,秦国必定会要求割地作为见面礼,明年还会再次索要。韩国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穷,多次割地之后,韩国的土地就会割完。俗话说:‘宁可做鸡的嘴巴,也不做牛的屁股。’以大王的贤能,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却落得个‘牛后’的名声,我私下里都为您感到羞耻!” 宣惠公听后,有所触动,说道:“我愿意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先生,就像赵王那样与您约定。” 他也赠给苏秦黄金百镒。

苏秦接着前往魏国,游说魏惠王说:“魏国土地纵横千里,人口众多,车马充足,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魏国,魏国足以抵抗秦国。如今却听信群臣的话,想要割地侍奉秦国,如果秦国的要求没完没了,那该怎么办?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合纵相亲,合力对抗秦国,就能永远消除秦国的威胁。我现在奉赵王的命令,来这里与您商议合纵之事。” 魏惠王说:“我愚昧无能,给自己招来失败和耻辱。如今先生用高明的策略教导我,我怎敢不从命!” 他也赠给苏秦一车金帛。

苏秦又前往齐国,游说齐宣王说:“我听说临淄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天下没有比齐国更富庶强盛的国家了。然而齐国却向西谋划侍奉秦国,这难道不羞耻吗?况且齐国离秦国很远,秦国的军队肯定到不了齐国,为什么要侍奉秦国呢?我希望大王听从赵国的约定,六国和亲,互相救援。” 齐宣王说:“我谨遵您的教诲!”

苏秦又驾车前往西南方向,游说楚威王说:“楚国土地纵横五千多里,天下没有比楚国更强大的国家。秦国最担忧的就是楚国。楚国强大,秦国就弱小;秦国强大,楚国就弱小。如今列国的谋士,不是主张合纵,就是主张连横。如果合纵,诸侯就会割地侍奉楚国;如果连横,楚国就会割地侍奉秦国。这两个策略,相差甚远啊!” 楚威王说:“先生的话,是楚国的福气。”

苏秦于是向北返回,向赵肃侯汇报。路过洛阳时,诸侯各自派使者相送,他的仪仗旗帜,前呼后拥,车骑辎重绵延二十里不断,威严如同王者。一路上的官员,远远看到便纷纷下拜。周显王听说苏秦要来,提前派人清扫道路,在郊外设置帷帐迎接他。苏秦的老母亲拄着拐杖在一旁观看,不住地啧啧惊叹;他的两个弟弟以及妻子、嫂子都不敢抬头正视,在郊外伏地迎接。苏秦坐在车中对嫂子说:“嫂子以前不给我做饭,如今为何如此恭敬?” 嫂子说:“因为看到季子您地位高、钱财多,不敢不敬畏啊!” 苏秦感慨地叹息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今天才知道富贵是多么重要!” 于是,他用车子载着亲属,一同回到故乡。苏秦修建了大宅院,让家族的人聚居在一起,还拿出千金来接济宗族亲友。如今河南府城内有苏秦宅的遗址,相传有人挖掘时,挖到了百锭黄金,大概就是当时苏秦所埋的。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羡慕兄长的富贵显赫,也学习《阴符》,钻研游说之术。

苏秦在家住了几天,便出发前往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派使者邀请齐、楚、魏、韩、燕五国的国君,都到洹水相会。苏秦和赵肃侯提前到达洹水,修筑盟坛,安排座位,等待诸侯到来。燕文公最先到达,接着韩宣惠公也到了。没过几天,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也陆续抵达。苏秦先与各国的大夫见面,私下商议座位的次序。按理说,楚国和燕国是老牌国家,而齐、韩、赵、魏都是改换姓氏后的新兴国家;但在当时的战争时期,按照国家大小来排序:楚国最大,齐国次之,魏国再次之,然后是赵国、燕国、韩国;其中楚、齐、魏已经称王,赵、燕、韩还称侯,爵位相差悬殊,不好安排座位。于是苏秦提议,六国一律称王。赵王作为合纵的盟主,坐在主位。楚王等依次坐在客位。苏秦先与各国商议妥当。

到了约定的日子,各国国君登上盟坛,按照排位站立。苏秦沿着台阶走上盟坛,向六王禀告说:“各位君主都是崤山以东的大国之主,爵位都是王,土地广阔,兵力众多,足以称雄一方。秦国不过是养马的低贱之人起家,凭借咸阳的险要地势,逐渐侵占列国土地。各位君主愿意以臣子的礼节侍奉秦国吗?” 诸侯们都说:“不愿意侍奉秦国,愿意听从先生的教导。” 苏秦说:“‘合纵排斥秦国’的策略,之前已经详细地向各位君主陈述过了。今天只需宰杀牲畜,歃血为盟,向神明发誓,结为兄弟,一定要做到患难与共,相互救助。” 六王都拱手说道:“谨遵教诲!” 苏秦于是捧着盘子,请六王依次歃血,祭拜天地以及六国的祖宗,约定一国违背盟约,五国共同讨伐。写下六份誓书,六国各收一份,然后举行宴会。

赵王说:“苏秦用高明的策略使六国安定,应该封给他高爵,让他往来于六国之间,巩固合纵之约。” 五王都说:“赵王说得对!” 于是,六王共同封苏秦为 “从约长”,让他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赐给他金牌宝剑,总领六国臣民。又各赐给他黄金百镒,良马十匹。苏秦谢恩。六王各自回国。苏秦跟随赵肃侯回到赵国。(这是周显王三十六年发生的事。)史官有诗写道:

相要洹水誓明神,唇齿相依骨肉亲;

假使合从终不解,何难协力灭孤秦?

这一年,魏惠王和燕文王都去世了,魏襄王和燕易王继位。不知道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