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户有什么好处,收税。
税法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一般是以人头收税,但家中没有男丁,则是绝户,也就收不了税,但有了女户,税一样收。
这样一来,不管是妇女的意愿还是国家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皇帝若有所思,然后瞥了苏泠一眼,“你是想立女户?”
也……不是不行。只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容易受到千夫所指,倒不如先找别人树立个典型,这样也显得苏泠的行为不是特别出格。
苏泠一怔,“还没想好。”
“那要是立了女户,再出现你之前说的那个情况,你要怎么预防?”皇帝追问道。
作为皇帝,他一贯会注意到那些最阴毒的地方,哪怕他自信自己手段了得,也不得不以后更加注意那些驸马。
“公主意外去世,所有财产
归结皇宫所有,其子或其女由宫内抚养。若在民间,则所有财产一律封装,日后交予其子或其女,其夫不得动用分毫。”苏泠眯着眼睛。
有本事,这些人最好祈祷自己的妻子活得久一点,不然这些嫁妆,他们一点都别想沾上。
“好。”皇帝长出一口气。
“等等,父皇,还有一件事。”苏泠叫住了想要离开的皇帝。
“说吧。”皇帝没好气道。连女户都通过了,还能有什么刺激?
“我要开女子院!”苏泠掷地有声。
皇帝顿时被梗了一下,女户还不够,苏泠这是想干嘛?
-
上朝时间,皇帝脸色还算不错,经过一个晚上,他差不多也恢复过来了,转而提起邸报的事情。
邸报是宫廷发布消息的政府机关报,其实用处不算多。
如今皇帝提起另一件事,“如今百姓安居乐业,诸贤也纷纷着立说。朕想着给大众提供一个平台,允许大家自由撰文,由皇家发行,类似邸报,只是与之分开,十日一刊。”
苏泠原本的提议是,做一个女报,专门用于妇女间的交流,只是这个决议被皇帝给否了,改换成了面向大众的报纸,决定送遍全国,而且只允许由官府单独发行。
皇帝也不傻,这么一个报纸出来,最终稿件的审核权还是在皇帝手上,想让谁过想拒绝谁的稿件还不是理所当然?这些世家学子再怎么清贵,也得学着低头。
诸多朝臣只是称赞好,有脑子灵活的正想着把以前自己的文翻出来看看,正好去投稿,好歹赚一个文人骚客的名声,也有精于算计的,盘算着要作审稿人。
“审稿机构如今先放在翰林院,由朕来亲自决定审稿人选。”皇帝扫了一眼朝臣,选一些山野大贤,再安插几个自己人,确保稿件内容优秀向上。
只要运作得当,民心他定然也会有。
朝堂众臣纷纷赞同,反正宣扬的也是他们的名声,到时候对他们好处更多。
说完了这件事,陆荣突然起身,朝着陛下跪拜了下去。
“臣奉上三,乃臣妇所作,愿为陛下一阅。”陆荣哀戚道,“臣妇知达礼,平日孝顺之极,更是割肉入药,一心愿意祈求臣之父母平安。”
怎么又是陆荣?皇帝眼中有些不耐烦,他话还没说完呢?
好歹是自己过去看上的臣子,如今又还有别的用处。皇帝让人把呈了上来,打算先看几眼,要是不错就稍微夸奖几句。
皇帝先看的是《女戒,不由挑了挑眉,不期然想起了苏泠,要这么委屈自己的公主,他可舍不得。
姑娘家,怎么能没一点傲气!何况是皇家公主,只要举止妥当,一身的尊贵气息只是给她们增添光彩,卑弱?那还哪有什么气度?
孝敬长辈和和睦姑嫂也就罢了,居然还要将自己屈居至此,知道的是做人媳妇,不知道的还以为故意nuè dài呢。
尤其是,里面居然还要求“凡为女子,当知礼数”,“行莫回头,语莫掀唇”,且“不谈私语,不听淫音”,对待丈夫则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还要做到“九烈三贞,名标青史”。
昨天苏泠才谈过怎么预防其夫谋害财产,今日陆荣就呈上了这么一本。皇帝皱着眉,有些不悦,忍不住心想,这陆荣是诚心来克他?
“陆卿可以用于教养女儿,朕倒是用不上了。”皇帝随意翻阅了几眼,直接又还给了小太监,示意他拿回去。
“陛下,”陆荣有些惊慌,没想到皇帝竟然不怎么支持,忍不住道,“女子当以贞洁为重,如今贞妇却无法受到朝廷表彰,此为憾
事。”
“为一己之私守节,哪能比得上为家国大义再嫁生子?”皇帝不以为然,贞洁烈妇能干嘛?她们要是愿意再嫁,能生多少孩子!
皇帝不关心这些人过的是否幸福,也不在意这些基础的名声,他只知道,边疆缺将缺兵,朝堂缺贤臣,各地缺百姓。
人越多越好,打仗,消耗最多的不就是人吗!
要不是于理不合以及不能随便乱来,皇帝都想在各地张贴告示,生一子或一女奖赏多少,鼓励百姓多生。
至于守贞一辈子的寡妇甚至未婚女子?皇帝看了就心烦,哪里愿意给她们赐所谓牌匾还夸奖她们?这要是别的无知女子跟着学怎么办?
“此事驳回。”皇帝冷着脸,他亲女儿他都希望她出嫁,别的女子还想守节拿贞洁牌坊?别做梦了。
陆荣捏着三本,失落站在朝堂上,哪怕没有抬头,他都能注意到那些看向自己目光中清晰的嘲讽。
皇帝不搭理陆荣,转而又谈起了女子学院的事情,打算先在京城开办试点,日后看能不能推行全国。
至于女子院的院长,皇帝也含蓄透露,是怡宁公主,欢迎诸位大臣将女儿或妹妹送来,自有公主亲自教导。
至于立女户,皇帝犹豫了一下,还是提了几句,倒是看见站在边缘上打瞌睡的一个大臣猛地精神了。
他家也就一个女儿,没有儿子,于其把家产送给那些外人,倒不如让女儿招婿,反正外孙他会亲自教养,又跟他姓,不怕养不熟。